创新引领科技赋能:烟台中小企业协会开启协同进步新篇章
创新与科技怎样改变中小企业未来?
7月9日,烟台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协会正式成立,60余家会员单位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。创新引领科技赋能,不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烟台中小企业未来进步的核心动力。从共享实验室到产学研联动,协会将怎样破解技术瓶颈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科技驱动:协会成立背后的战略布局
在成立大会上,首任会长梁群明确提出”科技驱动,守正出奇”的进步宗旨。协会将通过六大举措推动创新:建设共享实验室、打造”政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平台、建立人才培育机制等。这些措施直击中小企业研发成本高、技术转化难等痛点。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赵玉潮特别指出,这种组织化运作能有效整合零散资源,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”大科研”的红利。
数字化转型:科技赋能的生动操作
“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。”利道软件总经理牟洪艳在分享数字化转型经验时感慨道。她的公司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,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30%。这正是科技赋能企业的鲜活案例。协会成立后,类似的经验将通过定期交流会、行业沙龙等形式扩散,帮助更多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路径。智能制造、软件开发等领域的46家会员单位,将形成技术互助的生态圈。
三位一体:创新成果怎样高效转化?
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”最终一公里”。协会创新性提出”企业出题、高校解题、政府助题”的三位一体模式。企业提出实际需求,高校科研团队针对性攻关,政府部门则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。这种闭环机制能显著进步研发效率,避免科研与市场”两张皮”的现象。首批试点项目已涉及食品保鲜技术、工业自动化等路线,预计年内将有3-5项技术落地应用。
展望未来:创新生态的烟台样本
文泰商学院赠送的”创新引领科技赋能”题词,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协会的使命。未来三年,协会规划吸纳200家会员单位,建立5个行业专项实验室,培育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。这种由下而上的创新组织模式,或将成为区域经济进步的新引擎。当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科技红利,”烟台制造”向”烟台智造”的转型必将按下加速键。
创新不止步,科技正当时。烟台中小企业的这场”组织化革命”,让我们看到:只要找准路径,小企业也能玩转大科技。无论兄弟们所在的企业是否也面临技术创新难题?不妨关注这种”协会+科技”的新模式,或许下一个转型突破点就在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