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:古代苦吟诗人的极点追求
什么是”语不惊人死不休”?
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之口,这七个字道出了古代苦吟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极点追求。他们不像李白那样”诗酒斗百篇”一挥而就,而是像杜甫一样字斟句酌,反复推敲,直到写出令人惊叹的句子才肯罢休。这种创作态度,不正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”工匠灵魂”吗?
苦吟诗人群体中,杜荀鹤有”生应无辍日,死是不吟时”的执着;贾岛”二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”;卢延让更是”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。他们为何如此痴迷于苦吟?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?
苦吟诗人的创作日常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夜深人静,一盏孤灯下,诗人反复推敲着诗句,直到三更半夜。宋代诗人赵汝鐩小编认为‘苦吟’里面写道:”几度灯花落,苦吟难便成。寒窗明月满,楼上打三更。”这不就是古代版的”熬夜赶稿”吗?
苦吟诗大众常常:
– 为推敲一个字而废寝忘食
– 反复修改诗句数百遍
– 在寒冷冬夜坚持创作
– 甚至”捻断数茎须”(卢延让语)
杨万里在诗中描述了自己苦吟时的窘境:”先生苦吟日色晚,老铃来催吃朝饭。小儿诵书呼不来,案头冷却黄齑面。”连早饭都顾不上吃,这种专注程度,今天的创作者们能比吗?
为何要”语不惊人死不休”?
为什么这些诗人要如此折磨自己?答案很简单:对艺术的极点追求。正如贯休所说:”因知好句胜金玉”。他们深知,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的诗句,才能流传千古。
杜荀鹤道出了诗人的心声:”世间何事好,最好莫过诗。一句我自得,四方人已知。”对他们来说,创作出好诗句的成就感,远胜过一切。裴说小编认为‘寄曹松’里面也感叹:”鬓丝犹可染,诗病却难医。”诗句出了难题,比白发还难处理!
这种追求完美的灵魂,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。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,还有几许人愿意为了一句话、一个词反复推敲?
苦吟灵魂的现代启示
古代苦吟诗人的”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灵魂,对我们现代人有何启示?
开门见山说,它告诉我们精品需要时刻打磨。陈郁在诗中写道:”水驿荒寒天正霜,夜深吟苦未成章。”好作品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。接下来要讲,专注才能出精品。正如这些诗人能够”闭门不管庭前月”,全身心投入创作。
彭汝砺的诗句”苦吟遂见诗锋锐”道出了一个真理:只有经过艰苦锤炼,才能让作品锋芒毕露。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这种沉下心来精雕细琢的态度。
小编归纳一下:传承”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灵魂
回望这些”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苦吟诗人,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诗篇,更是一种追求极点的灵魂。从杜甫到杜荀鹤,从贾岛到杨万里,他们用毕生心血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创作态度。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是否也应该放慢脚步,像这些诗人一样,对作品多一分执着,多一分”捻断数茎须”的坚持?毕竟,能经得起时刻考验的,永远是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。